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医院动态 > 正文

人民日报点赞!东院区急诊科力挽狂澜救治猝死患者

时间:2025-11-24

近日,一位特殊的访客专程来到我院东院急诊监护病房,他紧紧握着闫立曼主治医师的手,将一面饱含感激之情的锦旗郑重送上。约三个月前,这位50岁男性因心源性猝死突发危重病情,当时被评估为“预后极差”,生命垂危。经过我院医疗团队争分夺秒的接力抢救,如今的他思维清晰敏捷,行动自如,虽言语尚欠流利,但与当初昏迷不醒的状态已然判若两人。

看着患者重获新生,东院急诊科医务人员表示,所有的日夜坚守、艰辛付出,都化作了满心的欣慰与感动。此次生命救援,也被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关注报道,生动诠释了我院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医者担当与精湛的救治水平。

《人民日报》相关报道截图

生死一线,无缝衔接

7月27日下午,一名50岁的男性患者在体育馆打乒乓球时突发意识丧失,摔倒在地。现场的一位目击者迅速给予了胸外按压,同时呼叫120。由刘瑞辉医师、王健护士带领的院前急救小组接到指令后,仅用8分钟就抵达现场,立即接手了现场抢救,给予病人胸外按压、球囊辅助通气、建立液路、持续监测、用药,展开心肺复苏的同时,协调组织将病人转往我院东院急诊科,并于途中连线院内抢救室做好接诊准备。

抢救室内,值班医师王耀贤、护理组长何宗泽早已准备就绪,气管插管、呼吸机辅助通气、高级生命支持……抢救措施紧张而有序,约40分钟后,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。

至暗时刻,信念重燃

患者被收入急诊监护病房后,仍深度昏迷,且无自主呼吸,能否度过危险期、脑复苏成功,仍是未知数。经重症小组慎重研判,汇总意见后,向家属详细且严谨交代了可能面临的临床复杂情况及预后。“病情危重,预后可能很差”的沉重判断难以回避,家属的心情始终徘徊在谷底。

在这至暗时刻,闫立曼主治医师通过系统性地复诊查体,密切分析病情的细微变化,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精准判断。他指出,患者在院前和抢救室阶段持续得到高质量心肺复苏,且第一目击者的胸外按压为大脑保护奠定了基础,目前存在的脑干反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其脑复苏还有希望。这份基于专业的判断,给予了家属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,为后续治疗赢得了重要的信任与配合。

东院急诊科负责人韩梅带领团队给予患者科学化精准救治。她强调,大胆施治,但不要矫枉过正;尊重科学,但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。在监护病房护理团队的全力配合下,治疗方案不断精细调整,患者终于在第七天出现微弱、不规律的自主呼吸。

精心守护,创生命奇迹

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,脑复苏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及关键。东院急诊科与心内科、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专家进一步紧密协作,采用动态脑电图等更精确的脑功能评估指标,制定气管切开、尽量减少镇静药物的临床策略,利用多功能病床加强整体护理等更精细化的护理方案,克服了肋骨骨折、肺挫伤、肺部感染、心梗后梗塞进展、深静脉血栓等多重困难。9月3日,患者恢复自主意识,能够遵嘱动作,并能自主进食。一周过后,病情稳定的他转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。

韩梅主任医师表示,此次救治完美诠释了我院东院急诊科“院前急救-院内抢救-重症监护”三位一体的大急诊建设精髓。从院前120的快速响应,到抢救室的精准接手,再到监护病房攻难克艰的坚守,整个流程如同一场高强度的接力赛,紧密咬合,分秒必争,得以在生死攸关之际凝聚力量,创造奇迹。

于斌主任医师指出,心源性猝死的抢救,黄金4分钟内的有效心肺复苏是基础,后续在监护病房对心、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支持与维护更是关键。闫立曼主治医师能够敏锐地抓住患者复苏的积极迹象,并给予家属一定的信心,体现了年轻医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可贵的人文精神。

东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始终坚守我院“厚道行医”的职业理念,将以此救治为新的契机,持续优化诊疗方案,不断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与远期生活质量,为守护区域群众生命健康筑牢坚实防线。

东院急诊科